首页 >  实时讯息 > 

华山论见丨热浪来袭,新就业群体的权益需要被看见

时间:2025-07-12 11:53:00

7月以来,全国多地频发高温预警,不少城市体感温度超40℃。酷暑里,外卖成了许多人的“救命稻草”,外卖小哥也成了“最受欢迎的人”。不过,有媒体记者调查发现,像外卖小哥、快递员、网约车司机这样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他们的高温津贴保障仍存在明显短板。

根据《防暑降温措施管理办法》规定,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的,依法享受岗位津贴。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在35℃以上高温天气从事室外露天作业以及不能采取有效措施将工作场所温度降低到33℃以下的,应当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可在实际中,新就业群体人员往往身兼数职、交叉从业,没有固定的“用人单位”,更有部分平台将其定义为“合作伙伴”而非正式员工,以此规避责任。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外卖行业,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甚至包括维修、保洁等网约工群体也面临类似困境。

根据全国总工会第九次全国职工队伍状况调查结果显示,目前新就业群体总数已达8400万人。在炎炎夏日,他们普遍面临着工作时间长、强度大的问题,难以获得有效的防暑降温条件。高温津贴不仅关乎他们的切身利益,更折射出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体系建设的紧迫性与重要性。

值得欣慰的是,部分地区和平台正在探索破局之道。陕西省新修订的《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将快递员、外卖员等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纳入法治框架。安徽省发布《关于加强高温天气劳动保护工作的通知》,要求平台企业加强高温天气下的权益保障。湖北省开放5000多家工会驿站为环卫工人、外卖骑手等提供清凉休憩、防暑降温等服务。美团投入16亿元推出“防暑险”和“高温关怀金”;饿了么启动高温关怀专项,随订单发放天气补贴;滴滴在全国近300个城市持续发放3个月超6亿元的高温补贴……

维护劳动者的尊严,需要多方合力。政府部门应与时俱进,明确平台与劳动者的劳动关系,建立适配新就业群体的高温权益保障机制;平台也需要摒弃“唯效率论”,在冰冷的算法中注入更多人文关怀;而社会公众更应多一分理解与包容,做新就业群体奋斗路上的“同行者”。

暑气终会退散,但制度保障的温度应长存不息。新就业形态的蓬勃发展,终究要落实到对每一滴汗水的珍视之中。

作者:高佳槐 谢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