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哲学,继希腊、德国哲学后的又一个西方文化黄金时代

法国哲学,继希腊、德国哲学后的又一个西方文化黄金时代
1808年起,拿破仑为了按照启蒙运动与法国大革命精神培养年轻一代,设立具很强实际效益的新业士文凭(有别于13世纪巴黎大学以神学为主的业士文凭)与科目的同时,还把哲学纳入教学内容与考试科目里。拿破仑认为法兰西需要有自由思想、继承启蒙运动精神的新一代,在此之前,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已指出共和国体制必须建立在有自由思想与判断能力的公民基础之上。法国教育重视哲学的传统由此形成。
谈到希腊肯定就能想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和苏格拉底三师徒;谈到德国哲学又不得不提黑格尔、康德、费尔巴哈、尼采、叔本华、马克思。近现代以来,法兰西哲学代表人物可谓“众神齐聚”,各思想汇集法兰西,成就了举足轻重的法兰西文化。伏尔泰、卢梭、孟德斯鸠法兰西三剑客掀起的法国启蒙运动,为20世纪法国进入文化全盛时代奠定了至关重要的基础。
笛卡尔
西方现代哲学思想的奠基人之一,是近代唯心论的开拓者,提出了“普遍怀疑”的主张。他的哲学思想深深影响了之后的几代欧洲人,并为欧洲的“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笛卡尔在我国的教科书中常常出现,它不仅是哲学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数学家。

让-保罗·萨特
法国20世纪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法国无神论存在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西方社会主义最积极的鼓吹者之一,一生中拒绝接受任何奖项,包括196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战后的历次斗争中都站在正义的一边,对各种被剥夺权利者表示同情,反对冷战。他也是优秀的文学家、戏剧家、评论家和社会活动家。

亚历山大·科耶夫
法国哲学家、外交家,生于俄国。存在主义的新黑格尔主义的代表,提出”历史的终结不是在未来,而是在过去“。他家庭富有,与政界关系密切,拥有着哲学家与外交官双重身份——他久享哲学盛誉,却从不追求学术职业;他讲授了六年“历史终结”,最后却转战政界;他致力于维护法国、欧洲以及不发达国家的利益,但从未放弃过哲学思考。

让·鲍德里亚
德里亚生于1929年,作为家族中上大学的第一人,他在巴黎获得了社会学博士学位,曾任教于巴黎第九大学和巴黎第十大学。鲍德里亚从1968年出版《物体系》开始,撰写了一系列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的著作,并最终成为享誉世界的法国知识分子。

保罗·利科
法国著名哲学家、当代最重要的解释学家之一。曾任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strasbourg)教授、巴黎大学(Sorbonne)教授、朗泰尔(Nanterres)大学教授,并为美国芝加哥大学、耶鲁大学、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等大学客座教授。2004年11月,被美国国会图书馆授予有人文领域的诺贝尔奖之称的克鲁格人文与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