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大众日报的抗战记忆丨木刻: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时间:2025-08-29 07:52:00

打击敌人的锐利武器

抗战时期,受各种物质条件的限制,大众日报没有照片可发,能够刊登照片时,已经是1945年抗战胜利前夕了。此前的多年时间里,丰富报纸版面的手段,只能靠美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木刻。

抗敌救国。(王绍洛作,1939年5月9日)

木刻这门艺术,正如1941年新华日报刊登的王琦文章《新的收获 新的努力》所言,“抗战以后,木刻艺术家更获得空前顺利发展条件,它的进步更是一日千里。”

20世纪30年代,在鲁迅的积极倡导和扶持下,新的木刻技术从国外引入,并逐渐发展成一门独立的艺术形式。因为抗战,山东根据地聚拢起一批受鲁迅影响的艺术家,如王绍洛、那逖、缨流等。

“共产党万岁!”我只听见他震颤的喊声,没敢张眼看他倒下。“他没有投降,共产党的队伍是不会投降的!”(缨流作,1941年7月13日)

大众日报正是因为有这批艺术家的加入,创刊初期就刊登了最早的木刻作品《民众武装起来,保卫我们的家乡》,最早的人像木刻《孙中山》。艺术家就地取材,利用木刻,记录史实,进行宣传。

新闻性是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木刻的显著特点。1941年几乎一整年,大众日报报耳处都会刊登一幅木刻,多是结合头条的内容创作,如1941年7月4日报耳处刊登木刻《十大建设运动》,而这天报纸的头条是《中共山东分局号召全省人民开展十大建设运动》。1940年3月25日,则通过木刻作品《一幕血的回忆》,辅以短文报道了费县官里庄惨案。

许法亮右脚使劲朝着敌兵的肚子一蹬,随着就把雪亮的刺刀戳进去。(那逖 宋大可作,1944年9月21日)

1944年9月21日,大众日报刊发长篇通讯《沂水城攻克记》,并配有两幅插图——《突击队冲上了大炮台》和《许法亮右脚使劲朝着敌兵的肚子一蹬,随着就把雪亮的刺刀戳进去》,不仅实现了图文并茂,而且阅之给人动感。

大众日报木刻还出现了一些艺术性较高的作品,如那逖的《破坏》。该作品展现的是铁道游击队趁着夜色破坏敌人电线的场景。尽管这幅作品印在粗劣的土纸上,却意外地获得了一种张力,仅仅是粗线条,就展现出光和影的表现力。

读书识字就开化。(缨流作,1940年10月22日)

当年的艺术家们认为,木刻“是宣传活动中最有效的锐利武器,正因为如此,它可以给予敌人以沉重的打击”;同时他们认为“与抗日无关的绘画现在是不起作用的”。这正是根据地的艺术家们在抗日战争时期表现出来的姿态及发挥的作用。

(大众新闻记者 于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