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从非遗匠心到欧盟标准的苔茶产业“方程式”

石阡县聚凤乡高原村苔茶种植园
5月6日,在铜仁市石阡县聚凤乡高原村,一片改造后的有机茶园正颠覆传统农耕逻辑——这里每亩茶青产量瞄准2000斤,茶叶指标对标欧盟标准;废弃的知青茶厂变身茶旅体验馆,年接待游客数万……而背后的操盘手,竟是石阡一家公司——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的非遗匠心和一套“五统一”的产业方程式。

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茶园基地厂房
非遗技艺“嫁接”现代标准
清晨5点,省级非遗传承人牟小虎已带着茶农在标准化加工厂里忙碌。这位“中国杰出传统手工制茶师”的身份与眼前的现代化生产线形成奇妙反差。
“传统手工制茶工艺是风味的灵魂,科技力量是效率。”他擦拭着自主研发的萎凋设备,在这里,通过非遗加技术融合运用而孵化创新的白茶工艺,既保留了传统工艺的“摊晾”精髓,又将制茶效果与品质激发了数倍。

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左一)、中国杰出传统手工制茶师牟小虎(左二)正在向游客介绍石阡苔茶特质。
在5800平方米的白茶精加工车间里,墙上悬挂的三套标准文件揭示更深层的野心:企业自编的《梵净白茶标准》(Q/GZLY 0001S-2022)及参与石阡苔茶白茶·团体标准(T/SQCX 004-2023)和贵州白茶·团体标准(T/GZTA 005-2023)的制(修)订。
“我们茶园的茶树是纯正的古老石阡苔茶品种,内含物质丰富,EGCG 含量高。”贵州良友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明介绍,不仅如此,公司从源头按有机标准管控茶叶质量,做干净茶、放心茶,在育苗种植、除草剪枝、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均严格遵守国际通用的行业最高、最严标准,从源头上保证每一片茶叶的品质。公司茶园已获得有机认证证书及产品通过SGS检测,达到欧盟有机出口标准。

中国杰出传统手工制茶师牟小虎正在展示制茶工艺
“我们要让石阡苔茶拿着欧盟通行证,卖出非遗溢价。”黎明指着正在打包的订单说,2023年成为中国茶叶茶园规范化管理项目示范基地,全面完成职业健康、安全生产、质量安全三个体系认证工作。
目前公司在石阡县聚凤乡高原村的1239.9亩苔茶基地,是中粮中茶集团在全国的第19块、贵州第一块茶叶示范基地。公司长期与中粮集团达成了战略合作协议,产品通过中粮中茶集团供应链远销海外。

该公司茶青摊青区
“五统一”模式下的共富算法
在该公司茶青收购处,收购账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茶农交茶的数据:杜芳艺39.3斤、李银桂31.8斤……
“今年采茶季,我家4口人赚了8万元。”高原村茶农廖大姐说,“多亏了茶园盘活了,我们不仅能采茶,还能管护务工,就业收入相对稳定。”

茶农称量刚采摘的茶青
良友农业通过“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方式,不仅带动聚凤乡1200余亩茶园,还将分散周边乡镇的3万余茶园拧成茶农的增收产业链。并通过统一土地流转协议、统一土地养护推动茶叶保质保量、统一技术加工推动产品规范生产、统一产品包装形成品牌效应、统一市场销售达到共同富裕。
近年来,仅高原茶场1200余亩茶叶基地,每年就能带动聚凤乡农户209户725人增收致富,年发放劳务工资1500余万元,助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采茶
茶产业链的“逆袭”方程式
当同行还在价格战中挣扎时,良友农业已构建起“三产融合”的护城河:一产通过有机改造提升亩效,二产以标准输出掌握定价权,三产用茶旅引流拓展消费场景。其建设的产学研基地,正在试验将茶渣转化为有机肥的闭环技术。
在投运三年内,该公司在贵州省开设15家旗舰店,实现年交易45万单,产销“云平台”链接石阡苔茶全产业。

石阡苔茶
“15家旗舰店不是终点,而是标准化输出的前哨站。”黎明展示的蓝图里,每个门店都是微型茶文化博物馆,扫码即可追溯从茶园到茶杯的287项数据。
不仅如此,该公司还充分用好高原知青茶厂旧址,打造充满集体记忆和乡愁情怀的茶厂旅游体验馆,打造产学研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茶产业科技基地,每年接待数万人次。打开茶旅融合新途径。

封存起来的各年代苔茶
近年来,公司在品牌打造方面,已推出贵州生态白茶,旗下有“阡道茶”“多彩久玥”等品牌系列,还生产有红茶和乌龙茶。公司年产干茶100余万斤、产值3000余万元,被评为“贵州省农业产业化省级重点龙头企业”。
如今,在石阡的苔茶茶园里,这种将非遗基因注入现代产业的做法,或许正为乡村振兴提供新解法——当一片茶叶同时承载着欧盟检测报告和集体记忆,它的价值已远超饮品本身。

修复改造后的高原村知青茶厂旧址
从高原知青茶厂的斑驳砖墙到智能化车间的数据大屏,良友农业的突围印证着一个新逻辑:农业现代化的核心不是去传统化,而是让千年技艺与当代标准碰撞出火花。在这片黔东土地上,一场关于茶叶的"工业革命"正悄然发生,它的密码写在非遗传承人的手掌纹路里,也藏在每份标准文件的字里行间。
文图/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吴采丽
一审 阙成岱
二审 杨聪
三审 朱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