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海共美育 乡野启新芽——钱江源畔的生态美育城乡联动实践

时间:2025-05-05 17:23:00

潮新闻客户端 朱敬东(浙江师范大学艺术学院)、章淼淼(北京十一衢州实验学校)、王黎(浙江省开化县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

在浙江的根源,在钱江源头,春意来临,春艺发生。一场关于美的教育正在浙江开化的绿水青山中绽放。朱敬东名师网络工作室的老师们聚焦“如何有意思、有意义地落实以美育人的时代美育?”建构生态美育课程,将美术课堂搬进开化的一山一水之间,用单元课的形式述说生态美育实践,在孩子们的心中播撒下绿色的种子。开化是个好地方,开化到底好在哪里呢?来自浙江不同学校,不同老师,跨越城市和山海,汇聚开化9个乡村小学,探究开化的密码。基于开化的地方特色与文化,打破课堂的空间和边界,从不同的视角引领体悟开化的独特魅力。

开化县林山乡中心小学一场关于“根文化”的《春日序》课程

惊喜——自然是最美的艺术媒介

承载着自然的馈赠,开化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孩子们惊喜地发现,自己身边的一草一木也能成为创作的最美素材。在广阔自由的天空下,美育的天然课堂在孩子们的快乐和惊喜中发生。

开化县大溪边乡中心小学《林溪听泉歌》课程

开化县大溪边乡中心小学《林溪听泉歌》课程

开化县大溪边乡中心小学《林溪听泉歌》课程

在大溪边乡中心小学,有着一处“百草园”,来自杭州市滨江实验小学的刘静和陈凯丽老师和义乌市望道小学的周易老师结合学校的中草药特色,将课堂搬进了百草园,从“寻味百草”寻百草味,摸百草纹,制百草香囊;到“大溪有声”聆听百草声感受融合艺术之美;再到“识药辨色”将敲拓染与百草植物染色留住百草的永恒密码,形成《林溪听泉歌》的单元课程,将百草智慧与艺术语言进行对话,勾勒了百草在春天的印记。

类似的惊喜也在杨林镇杨林小学中初见,来自衢州市实验学校教育集团的王卡加、徐盈盈、李军勇、陈晨、朱争辉、吴昊旻、方子豪老师打破教室的局限,从校园中的树、风、石进行感知、感受、感悟。通过拓印将树的诗意进行定格,感受《树的执笔》,通过风车将无形的风具象化,聆听《风的吟唱》,通过石头、树叶等材料感悟《石的守望》。从自然物象到艺术具象,整校构建生态叙事。

开化县杨林镇杨林小学美育课堂,从校园中的树、风、石进行感知、感受、感悟

宁波市四眼碶小学张挺峰老师、东阳市白云实验小学宋世富老师以及东阳市第二实验小学杨青老师不谋而合以石头作为切入点,在马金镇徐塘小学向孩子们讲述《小石头的故事》。用马金豆腐的工艺串联器物之美,展示马金豆腐的制作流程,感受工序之美,用石头完成一道豆腐美食品味舌尖之美。小石头述说着马金豆腐的千年文化,便是人们记忆中的那份乡愁与味道。

开化县马金镇徐塘小学《小石头的故事》课程

当开化的孩子以树木为笔,山石为墨,在自由与快乐中借助自然材料进行艺术创作,惊喜便如同开化的丰富自然资源一样随处可见。惊的是随处都是最美的媒介,喜的是充满童趣的那一份生态表达。

感动——乡土浸润的美育温度

乡土浸润的美育是人与人的交互,是温暖,是感动。是来自不同学校的老师跨越数百里与开化的孩子们进行有关乡土的对话,教育的感动便在互动中生发。

在杨林镇中心小学,这份感动在台州市月湖小学的徐静怡老师、永嘉县鹤盛镇西源小学的潘赛梦老师和温州市永嘉县瓯北第四小学的邵微微老师中进行传递。孩子们在观察、探究、合作中发现春天的多元特征,以单剪技法创作出色彩斑斓的花。运用对折剪法制作蝴蝶,形成一只只跃然纸上的花蝴蝶。最后通过折画剪,制作拉手人物,用手拉手的小人让开化与温州的孩子们跨越山海,跨越空间。用《剪出来的故事》述说着不一样的友谊和温暖。

开化县杨林镇中心小学《剪出来的故事》课程

在林山乡中心小学,一场关于“根文化”的《春日序》在湖州市仁皇山小学的叶米娅老师、 金东区第二实验小学的洪淑芸老师以及云和县实验小学李晨霞老师的单元课中拉开了帷幕。从根的积淀——《地面下的日记》,通过与科学、语文进行学科融合,探究植物在地下的生长状态,向师生内化“根”的精神,感受根的力道,营造根脉气韵。到拔节——《我们的样子》,以“如何塑造一个具有‘向上’意义的雕塑作品”的核心问题引发学生思考,用微小生命体蕴含着无穷的希望和力量。再到绽放——《歌唱吧小伙伴》,当老师和孩子们以冷塑封的技术,思考生命的无限可能,让心中的春天能够永恒。通过三个层次,让学生感受到“向上”的生命力,是与生命的对话,是对生命的肯定,是生命绽放的温度。

开化县林山乡中心小学关于“根文化”的《春日序》课程

乡土美育的温度是蒲公英与童真发生碰撞的温度,是生命力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温度,是师生跨越山海,双向奔赴的温度。这种温度足以令人动容。

专注——生态化石的深度学习

开化的生态孕育了许许多多的动植物,这些动植物不仅是见证历史岁月的“活化石”,也是生态智慧的具体形态。如开化的清水鱼是从北宋的古法到数字赋能,承载着人与自然的共生智慧。开化演绎着“天人合一”的生态哲学。

在开化县苏庄镇富户小学,平湖市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王静、平湖市叔同小学金凤老师通过《开化寻宝记》揭开清水鱼的密码,通过《鲤鱼龙门》唤醒孩子们对于家乡的热爱与责任。

平湖市东湖小学郑秀锦、平师附小顾璐娜老师通过《鱼跃钱塘江——开化清水鱼的“数字水墨”之旅》单元课,让学生理解清水鱼承载着开化人的记忆与情感。通过拓印AI数字之旅等方式,让学生沉浸式感受开化鱼这一极具开化文化基因的活化石,完成从生态载体到精神符号的转换。

开化县苏庄镇富户小学《开化寻宝记》课程

专注不仅体现在沉浸式学习中,也是对于目标导向的深度参与的状态,在开化县何田乡中心小学,台州市路桥区蓬街镇第二小学的郑佳欣老师带来了《清水鱼跃·自然共生》通过解析鱼纹在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提炼波浪纹、鳞片纹等传统纹样,收集溪边枯枝进行造型重组,创作出具有生态装置艺术特质的《鱼跃共生》的集体作品,枯枝在艺术重构中获得新生,既承载着“鱼水相依”的生态智慧,又演绎着“枯木逢春”的生命哲思。承着枯木,台州市路桥区金清镇中心小学的李晓星老师,带来《枯木逢春,万物滋生》将废弃树根与扭扭棒、粘土结合,通过折、扭、卷等手法实现从腐朽材料到生命载体的转化,在朽木中“生长”,形成生生不息的生态循环。共同完成了对于生命的哲思,是对生命的专注,是深度参与的状态,将个体与生命、生态深度融合。

开化县何田乡中心小学《探寻何田,自然滋美》

专注,不仅是一种沉浸式,深度的学习状态,也是人们用智慧竭尽全力保护生态的态度,形成“天人合一”的古今闭环。

诗意——山水间的美育故事

在古树参天的天然氧吧,在抬头仰望就有漫天星空,在129种珍稀动植物赖以生存的家园——开化,在青绿山水间一个个美育故事正在发生。

在汉庭希望小学,《永不凋零的“开化绿”》正在述说着开化生态的故事。杭州市九莲小学的虞晨阳老师,让学生从植物的外形、色彩、气味、触感等方面进行观察和探究校园的绿叶,通过疏密、粗细、曲直等不同的线条,将这抹“开化绿”描绘下来。杭州市文溪小学的徐子雅老师,让孩子们在开化不同的美景中捕捉色谱的微妙变化,让孩子们用诗性语言诉说色彩感知,感受不同绿色所传递的不同生态密码。让孩子们自由调配自己的“开化绿”,并用拓印的方式,留下这一抹开化绿。北京十一衢州实验学校的章淼淼老师,通过问题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感受人与自然共生的智慧。北纬30°赋予开化绿水青山这样的生态底色,感受生态家园的厚重;保护和修复是生态的固色,从被动治理到智慧赋能,开展守护之道;自然孕育的生命是生态的化色,是珍稀动植物的家园,是长三角重要的水源涵养地;而这些都在“人”,一群富有智慧的开化人的润色下,使得青山绿水进行多元绽放,形成永不凋零的“开化绿”。

汉庭希望小学《永不凋零的“开化绿”》课程

在开化县音坑乡明廉小学,义乌市楂林小学陈思敏老师、东阳市横店镇中心小学陈厉晶老师和兰溪市锦绣育才中学的徐嘉慧老师带来《自然之美好》单元课,从生长力量,到对话印迹,再到摇曳共舞,从对树叶的观察到拓印,再到许许多多的树叶在风中摇曳共舞的景象,是孩子们与植物的对话,与植物的共舞。

开化县音坑乡明廉小学《自然之美好》课程

在被青绿山水所环抱的开化,山水是诗人的化身,用色彩装点,用身姿舞动。生态诗词在一页页的故事中诠释,用光合作用和人的智慧构成诗意的辞藻,完成故事的书写。

春意染山水,共富开化链,美育润童心,朱敬东名师工作室的老师们在钱江源的青山绿水间与开化孩子们的童趣下共创这一动人画卷,书写下自然和乡村美育的新篇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