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常识 > 

康熙靠谁打败吴三桂 ,还是汉人呀

时间:2024-08-12 15:31:50
周培公适时的提出了在启用汉人汉将,希望朝廷对他们消除隔阂,多予以些信任。

并且授予他们重任,让他们率领汉八旗出战叛军。

周培公的提议,立即获得了明珠的赞成,明珠还做了补充说明。

江南水网密布,不适宜满八旗的骑兵推进,更有利于南方汉军水师战船。

但是,一直反对撤藩的索额图却提出了疑虑:

让汉军出战吴三桂,这不是抱薪救火吗?

吴三桂打出的旗号就是反清复明,招揽人心,万一汉军临阵倒戈,那不是正合吴三桂的意吗?

但是,周培公举了几个例证:证明了汉军汉臣的可用性。

朱国治面对叛乱威胁,临危不惧,以死殉国;

魏承谟也是汉臣,他不也是鞠躬尽瘁,壮烈献身;

你不要以为所有的汉人汉臣都会受吴三桂蛊惑,成为叛乱的牺牲品。

更多的人,无论什么民族,他们所希望的都是过上太平日子。

这成功的说服了康熙,他即刻下旨调集汉八旗及绿营兵勇出战。

并且任命周培公为抚远大将军,调教管带孝庄临时给组建的汉军。

周培公也不辜负康熙的厚望,他率领这支家奴组成了汉军,在很短的时间内,北上消灭了威胁京师的察哈尔叛军,解除了朝廷的危机。

随后,他又率领新组建的十二营汉军,奔赴西南战场,参与剿灭吴三桂的战斗。

您还别说,周培公手里有了这支生力军的助战,朝廷与叛军的攻守态势相互转化。

周培公立即率兵南下,逼降了雄踞陕甘的王辅臣,接触了朝廷的掣肘之患。

朝廷可以腾出手来,聚集更多兵力对战吴三桂。

吴三桂那边就惨淡多了,经过八年的拉锯战,吴三桂的势力逐渐削弱,大不如前。

况且又碰上周培公这样百年不遇的文武全才,吴三桂年老体衰,怎么能吃得消。

虽然周培公在关键时候被康熙调走,但他已经奠定了大好局势,把最后一击留给了图海。

吴三桂最终在汉军的攻击下,自刎而死,历时五年的艰苦平叛,终于结束。

从这里可以看出,康熙之所以能够由胜转败,关键在于对汉军汉臣的重用。

这其中,犹以周培公为平叛第一大功臣。

他解决了察哈尔危机,解除了王辅臣的威胁,扫荡了吴三桂的嚣张气焰。

实在是功不可没,清朝此刻的危局,全靠他逆转。

当然,还有朱国治,他也是功不可没。

在云南时候,他督促吴三桂撤藩,吴三桂反叛后,他有宁死不屈。

他最大的作用,是掩护钦差大臣哈赤塔离开云南,才得以将吴三桂叛乱的消息传出。

要不然康熙会被蒙蔽更久,会被打得更加措手不及。

当然,剧中还有提了一下的其他汉将,诸如湖州总兵刘进雄、浙江提督吴子山等人。

他们在满洲八旗不堪重任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挽大厦之将倾,立下汗马功劳。

可以这么说,吴三桂叛乱之所以能平定,主要功劳应该颁发给汉军汉臣。

正是他们的忠勇,才能尽早结束这场危机,让天下重归一统。

当年清兵入关时,就是以吴三桂等汉人降将为急先锋。

一路攻城略地,剿灭南明势力,为清朝打下半壁江山。

现在吴三桂起兵作乱,关键时刻力挽危局,为平定叛逆出力的,仍然是汉军。

这就等于清初几十年,一直是汉人在捉对厮杀,拼命较量。

说来真是讽刺,又是多么无可奈何啊。

正史链接:吴三桂并非如电视剧所讲自刎而死,而是于康熙十七年(1673年)病死。

他在死前称帝,建国号大周,改元昭武。

死后皇位由其孙吴世璠继承,三年后,清兵攻陷云南。

吴世璠势穷自杀,余众出降,三藩之乱终告平定。